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概况 官渡区位于东经-102.41'~103.03'、北纬24.54'~25.13'之间。东西宽41.5公里,南北长39公里。位于昆明主城东南、滇池北岸,是古滇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因盛极一时的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区内主要入滇河道23条,长200公里。滇池流域面积37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7%。滇池湖岸线长17.6公里,濒临306平方公里滇池水面。官渡区是昆明四城区之一。是昆明城区的东南部分。西隔滇池与西山区相望,南接呈贡县,西北与五华区、盘龙区相邻,北对嵩明县,东则与宜良县接壤。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高气温31.5℃,极端最低气温-7.8℃。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5mm,月最大降雨量208.3mm,日最大降雨量153.3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年日照时2327.5小时,年蒸发量1856.4mm。最大风速40m/s,多西南风。相对湿度76%。
官渡区总面积552.2平方千米。总人口52万人(2004年)。区人民政府驻关上关兴路320号,邮编:650220。代码:530111。区号:0871。拼音:Guandu Qu。
官渡区也是昆明主要交通枢纽的集聚地。昆明站、机场以及大部分汽车客运站都位于本区。题图即为昆明火车站外景图。
行政区划 官渡区辖4个街道、3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关上街道、太和街道、东站街道
、金马街道、小板桥镇、官渡镇、大板桥镇、阿拉彝族乡、矣六乡、六甲乡。
历史沿革 官渡区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国时,高氏于蜗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至元十二年(1275)鄯阐府改善州,领昆明、官渡二县,后废州,置中庆路,并官渡县入昆明县,为路治,于蜗洞置通往高峣之渡口,“官渡”由此得名。
1956年10月19日,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昆明市人民委员会将原第五区、六区合并为官渡区。1958年12月,龙泉区并入官渡区。1959年3月,区人民委员会由官渡镇迁驻关上。1961年小哨片区由嵩明县成建制划归官渡区。
2000年,官渡区辖9个镇、8个乡:关上镇、茨坝镇、龙泉镇、联盟镇、金马镇、大板桥镇、小板桥镇、官渡镇、前卫镇、矣六乡、六甲乡、小河乡、小哨乡、双龙乡、福海乡、双哨乡、阿拉彝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983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关上镇 153755 前卫镇 159650 官渡镇 26765 茨坝镇 48645 金马镇 260535 龙泉镇 157992 小板桥镇 52749 大板桥镇 32255 联盟镇 189878 阿拉乡 70153 福海乡 143553 矣六乡 37921 六甲乡 30228 小哨乡 17324 双龙乡 8445 小河乡 4556 双哨乡 3901
2004年区划调整前,官渡区位于昆明市东北部,东西宽41千米,南北长43千米。面积1025平方千米。东邻宜良县,南与呈贡县接壤,北与嵩明县交界,西北与西山区相连。全区辖关上、联盟、金马、前卫、龙泉、官渡、小板桥、大板桥、茨坝9个镇及福海、六甲、矣六、阿拉彝族乡、小哨、双哨、双龙、小河8个乡,122个办事处,694个生产合作社,545个自然村。
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2号)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小哨、矣六、六甲3个乡和阿拉彝族乡。区划调整后,面积552.21平方千米土地,城市建成区面积51.2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1万左右,辖4街3镇4乡。
2006年,撤销小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板桥镇,镇政府驻原大板桥镇政府驻地。调整后,官渡区辖关上、金马、东站、太和4个街道办事处,大板桥、小板桥、官渡3个镇,矣六、六甲2个乡和阿拉彝族乡。
官渡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公报
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初步核算,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62.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38.95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214.12亿元,增长14.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7:38.3:59.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8万元。
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加快落实强农惠农支农政策,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切实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1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农业产值8.18亿元,降低1.9%,牧业产值6.31亿元,增长9.9%。全年粮食总产量2.31万吨,同比增长5.8%;蔬菜总产量17.85万吨,同比减少14.3%;肉类总产量1.78万吨,同比增长6.9%。
现代农业调整进度加快。培育省、市、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8家,打造了农鑫蔬菜、蓝蜻蜓干花等特色品牌。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4个,绿色食品认证21个,无公害农产品证书17个。成立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确权林地面积28.56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产值326.68亿元,增长2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299.01亿元,增长31.1%。实现工业增加值91.45亿元,同比增长17.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1.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下滑。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68.85亿元,增长22.5%;实现利税总额17.6亿元,降低8.7%。
建筑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全年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90.62亿元,竣工产值为74.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944.9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371.16万平方米,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2.21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土地,优化信贷投向,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8亿元,增长53.8%,其中房地产投资43.39亿元,增长62.2%。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昆明新机场、东南二环快速系统、环湖东路建设征地拆迁顺利推进。东郊垃圾场渗滤液处置站竣工,垃圾焚烧发电、沼气开发利用项目进展顺利。
国内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非公有经济发展加快。2008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37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非公有经济零售总额达109.29亿元,增长40.7%,占全区零售总额的88.6%。全区发展市场主体11355户,从业人员35万人,市场影响力和聚集、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全区市场整体运行态势良好。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项目1165项,其中引进市外项目483项,完成市外资金59.9亿元、外资4702.6万美元。总投资320亿元的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总投资22亿元的昆明湖滨生态城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积极推进财税改革,规范财政管理,加强资金调控和收支管理,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保障重点支出,全年预算运行平稳。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45.56亿元,同比增长32.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07亿元,增长58%,财政支出22.39亿元,同比增长53.6%,努力支持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形式稳定有序,存贷款平稳增长,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不断增强,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24亿元,同比增长25.8%,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66.42亿元,增长34.1%;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6.12亿元,同比增长18.2%;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54.86亿元;现金支出760.06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8年末,全区现有中小学各类学校138所;在校学生103061人,其中,小学66301人,初中23198人,高中13562人,专任教师4983人;中小学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为100%,中考及格率达80.5%,高考总上线率达79.8%。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工作。全区共有幼儿园82所,在园幼儿23216人。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挖掘区域科技资源,大力推动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2008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4项,支持帮助科技企业获得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扶持资金4256万元,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家。举办科技培训71期,培训9191人,其中:转移培训1551人。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健康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配合、圆满完成了2008国际文化旅游节民族展演歌舞狂欢活动,成功举办“古镇风韵”、“今古官渡”书画展。完善基层文化体育设施,社会文体生活丰富多彩。2008年,新(改扩)建文化室40个,完成区博物馆和10个民间博物馆建设布展工作,全年参与组织承办、协办各类大中型文艺演出20余场。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建设活动丰富多彩,安装全民健身路径10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各类运动会比赛40次,接待人数达25万人次。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再上新台阶,获省第六届城运会、市第六届农运会团体总分第二及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年共开展专项整治5次,检查经营单位724家,没收非法音像制品3万余张,非法出版物5万余册。广播电视事业继续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全区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 人口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均达到100%。
资源条件及设施
土地资源
全区有耕地15.54万亩,占总面积的10.11%;林地61.23万亩,占39.8%;草山草场5.85万亩,占3.8%。区内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布明显。按成土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特性区分,有红壤、紫色土、石灰岩土、水稻土、沼泽土等5类。
矿产资源
矿产以沉积类型为主。已发现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铅土矿和赤铁矿;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岩砖用土、陶土、磷块岩、褐煤、泥炭等。
水资源
境内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盘龙江、宝象河、金汁河、马料河、白沙河等。有大、中、小型水库10座,总库容量3亿立方米。位于区境北部、始建于元代的松华坝水库经多次改建、扩建,总库容量现为2.19亿立方米,是昆明市城市饮用水的主要水源。
旅游资源
座落区境北部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金殿公园、昆明植物园、黑龙潭公园,以及区境西南、滇池边的云南民族村,是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景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殿、官渡金刚塔以及新近发掘的小板桥羊甫头古滇墓群等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资源
官渡区境内有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生态研究所、云南农业大学等50多所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并相对集中和分布着冶金、电子、机械、烟草、建筑、化工等一批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科研和科技开发实力。多年来,区里不断加强与这些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科技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区内的国家级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与官渡区的联系合作也日益紧密。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含工人)共有中专以上学历人员7837人,占总人口的1.4%,但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只有1486人,占总人口的0.2%。高素质人才不足,仍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邮电通信:辖区内有邮政局所网点210个,邮路总长135公里。全区通讯已实现数字传输化,电话装机容量达30万门。1998年完成关上地区1.2万线远端模块局和牛街庄市话分局5万线建设工作后,大大加快了全区的信息化进程。
交通设施
昆明国际航空港、火车客货站座落境内,贵昆、成昆、南昆、昆河铁路和通往省内外的公路干线纵横交错、越境而过,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现代化交通网络初具规模。
城镇建设
官渡区是中心城市昆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75平方公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以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的乡村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官渡区的城市化进程。一个规划布局合理、城市功能较为完善的官渡区已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经济地位 官渡区位于美丽的高原明珠滇池北岸,是云南省会城市昆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9月区划调整后,拥有552.21平方公里土地,城市建成区面积51.2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 66.17%,51万左右的户籍人口,辖4街3镇3乡,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主战场和建设重点。
官渡区既是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结昆明主城区和呈贡新城区的枢纽,将充分享受到主城区和新城区的人才、资金、市场、物流、信息科技和政治文化资源,具有其他县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区内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新老昆明国际机场、昆明火车站都仍然坐落在区内,是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客运、货运窗口,贵昆、成昆、南昆、昆河铁路以及昆曲、石安、昆玉、320国道等主要公路干线越境而过。已经建成的官南路、广福路、金马路等城市主干道和已经启动的东三环、昆洛路改扩建、东连接线等重点项目,形成了以城市快捷干道为骨架、以规划片区道路为支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作为昆明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官渡区最大的优势除了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充裕的可开发土地资源、良好的政策环境、较低的经营成本、众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表现为人流、物流的汇聚所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和信息流动。已经形成了城区以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等产业为主,郊区和远郊区以加工、花卉、蔬菜、旅游、观光、度假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